1950年代,解放后的和平大院里,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水泥坪上嬉闹,最多的时候,一个家庭能有七八个娃。可奇怪的是,五个女孩的家庭,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,五个小子的家,这么大的院子里却像大熊猫一样稀罕。有人说,“传宗接代”是老传统,那为什么现实却偏偏弄巧成拙?有多少家庭是“盼来盼去,穿一手花衣裳”?现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奇特现象,到底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?
有人把“五朵金花”的故事说成了传奇。你家五个闺女,隔壁也是五个闺女,马路对面又是五个闺女。可要问有几个“五虎将”?大伙儿一起数不过三,只能像捡宝似的凑齐三个。一边是大伙都说“生儿子才能撑家门”,一边是家家户户闺女扎堆,说好的“男丁兴旺”呢?队里老李头坐在晒太阳的板凳上慢悠悠聊,“这儿要真比数量,咱大院得改名叫‘金花村'。”有人笑,“小子多了,将来媳妇都得抢!”可实际上,除了脑筋急转弯和奇葩趣闻,没人能答得明白:这到底怎么回事?大家有自己的想法,但谜底到底是什么,后头且听分解。
解放初年,战争结束,社会百废待兴。大院军人结婚成家,大多在1949到1952年,还赶上国家鼓励“人多好办事”。那时候主张多生儿女,院子里孩子成了“阳光下的新生力量”,大人开玩笑说,“家里越闹腾越有福气。”事实上,大院孩子普遍多,平均一户四五个不是梦。有的家庭甚至生到七八个,似乎把所有的“多子多福”都用上了。
但随便逮一个军属打听,发现格局很有意思。家里头几个娃全是闺女的,大多数家长不死心,要拼个儿子出来。四胎、五胎接连生,越是满腔希望,越怕命里注定“生错号”。最后才认命,不折腾了。于是,“五朵金花”家庭屡见不鲜。老百姓有句俗话“不孬命不孬命,再生也是命”,谁都劝不动。
相反,开局连着好几个儿子,表面上羡慕死旁人,实则苦恼无人诉。娶媳妇压力山大不说,百姓嘴上更调侃,“都说‘女儿是贴心小棉袄',家里一堆儿子,怕是连‘破军大衣'都嫌重。”有的家庭三男孩封顶,真不敢继续往下生,谁也不想以后拉开队形去相亲市场打群架。老一辈对孩子性别的期盼,居然就这样和生活压力互相打着太极。
不过,真要说现象后头的道道,那可就千人千面了。有人主动停手,有人实属无奈,有人试图继续“冲关”,也有人看淡结局。我们听过“五朵金花”,还真没碰上“七虎闹春”。对不起,人生就是这么会开玩笑。
事态发展到这儿,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。大家慢慢接受了命运的安排——谁家孩子多,谁家孩子少,最终都得自家消化。偶有几个家庭生到“五朵金花”以后,不再继续拼搏,院里少了一份竞争,多了一份和气。邻里之间关系也不再剑拔弩张,“你家几个娃?我家几个娃?”变成“几个都一样,都是自己的宝。”
但这时候,不和谐的声音也暗流涌动。有些人不服气:“难道真的就被命数定死了?谁说不能继续生出男孩?”持反对观点的,尤其是年纪偏大的长辈,坚信“不拼不行”。小道消息、“隔壁生了六个才得儿子”的传说频频流传。甚至有人打算去算命、请人支招,只求换个性别。
还有的开始质疑制度变化对家庭的影响。计划生育慢慢推进,家里孩子生得多的被批“思想落后,不顾国家号召”;而坚持要儿子的,又被批“重男轻女”。一种无形的压力涌现出来,谁都不愿意被贴上标签。看似平静的表面,其实大院家家心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
正当大家觉得一切都这样下去时,惊天反转发生了。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猛然下马,各种户口、罚款、工作处分如同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,一下子把“多生孩子”的传统摁停了。三胎还行,四胎基本成了极限。谁要还想着“七子团圆”或者一鼓作气“凑儿带女”,代价可不是一般人能扛得起。
这一闹,所有人开始重新审视所谓“家丁兴旺”。有些家庭咬牙坚持,“拼到最后一胎”,却在罚款政策下不得不罢休。有人突然发现,不管生男生女,最后都得为能不能供得起,担不担得起负责。喜怒哀乐从性别变成了经济账单。原本家人之间的矛盾,被政策推进到了极致。有人为多了个孩子背上了罚款,有人因没生男孩被亲友唏嘘。儿女带来的“幸福公式”一夜之间变得复杂难解。
更让人恍然大悟的是,社会风气跟着政策转变了。从“多子多福”“传宗接代”到“养少一点、教育好一点”,从生几个,到怎么生,谁都没了底气。你说家里娃多有本事?现在得先问能不能不违规。反转带来的不是答案,而是更深的矛盾和全新的“比拼方式”。
等到风波静下来,又仿佛一切恢复平常。大家嘴上不再争论生男还是生女,也开始省吃俭用专心养育好自己的一群娃。可新危机慢慢酝酿。孩子多了,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跟不上,教育资源分配、住房压力、医疗保障,每样都成了新的大山。父母原本想着“多几个将来有帮手”,可现实却是“多一个压力多一分”。
计划生育的推进,让一部分想再生无法如愿,家庭成员间的隔阂也逐渐显现。不少大院家庭到了后期,甚至因“生育顺序”、“分家产”等问题分歧加深。尤其在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下,曾经的“多子热”反而让老人无助,子女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火烛,难以兼顾家庭。
这时大家才发现,谁家孩子多或少已不是重点,家庭幸福的标准渐渐变成了“有文化、有出息、能养老”。谁也没心思再哀叹自己没有七个儿子或五个闺女,每个人都为生计拼命,谁都累得没时间讲段子。家庭矛盾不再是“为什么没有男孩”,而成了“怎样供得起一个未来”。
乍一看,“五朵金花”成了院里的标配,“三个小子”成了特例。要照那些老口子的说法,这不正是“多子多福”的胜利?可仔细一扒拉,男孩女孩都不是万能盾牌。拼命生孩子的家庭,结果还不是累死累活,光想着一个姓氏的传承,把孩子幸福忘在了脑后;政策一刀切下来,不分你家谁家都得赶鸭子上架。你家拼命传宗接代,结果谁成想“金花”开出了新花,男孩女儿都得一样送出家门。时代推着大家赶浪潮,这不是福气,倒更像一场“集体考试”,每家都得用自己的分数写答卷。可笑的是,明明说着要家族兴旺,最后图什么?不过是一屋热闹、一顿饭后各回各家。家和人,怎么算,都会有遗憾。反过来想想,那些被称为落后的“五朵金花”,可不就是咱们社会最靓丽的风景?
所以到底是“多生孩子才幸福”,还是“养少点更实在”?计划生育到底是救了家长一命,还是把人逼成了棋盘里的小卒?你觉得院里三个小子真有那么好?五朵金花就一定是命运的安排?大家是喜欢一大堆兄弟姐妹的热闹,还是更认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清静?欢迎留言拍砖,不妨大胆说出你的想法,咱们一起掰扯掰扯,这到底算不算“幸福公式”?
